出吴淞浮海抵天津八首 其五

才过威海又烟台,悲愤填膺眼倦开。
当日若能严海禁,外夷何自入关来。
岩疆屡失千年恨,强敌环居百事恢。
国耻谅非庸辈雪,愿天早降出群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晚清爱国者乘船经过威海、烟台时写下的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地理与情绪 诗人刚经过威海卫又到烟台(这两个都是北洋水师重要基地),看着海疆却满心悲愤,连眼睛都疲惫得不想睁开。这种身体反应透露出内心巨大的痛苦。

2. 历史反思 他痛心疾首地反思:如果当年严格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外国势力怎会入侵?这里其实藏着深刻矛盾——诗人既明白闭关导致落后,又对国门洞开后丧权辱国的现实感到屈辱。

3. 现实困境 诗中提到"岩疆屡失"(坚固的海防屡屡失守)和"强敌环居"(列强盘踞在周边),形成强烈对比。最刺痛的是"百事恢"——外国人在我们的土地上反而事事顺遂,这种反衬让耻辱感更强烈。

4. 未来期盼 最后诗人发出呐喊:靠庸碌之辈洗刷不了国耻,只能期盼上天降下非凡人才。这种呼唤既有对当权者的失望,也包含着变革的希望。

全诗像一份晚清知识分子的心灵标本:地理行程触发历史伤痛,现实观察引发未来忧思。用"眼倦开"这样的身体细节表达心理状态,比直接说"我很痛苦"更有感染力。最后两句的转折尤其动人——从绝望中硬生生逼出希望,展现了中国文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传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