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逾载整棹言归巡使黄玉圃先生索台湾近咏知其留心海国志在经纶非徒广览土风娱词翰已也赋此奉教① 其四
凤山东南境,有地曰琅峤⑴。
厥⑵澳通舟楫,山后接崇爻。
宽旷兼沃衍,气势亦雄骁。
兹土百年后,作邑不须𪚰。
近以险阻弃,绝人长蓬蒿。
利在曷可绝,番黎若相招。
不为民所宅,将为贼所巢。
遐荒莫过问,啸聚藏鸱枭。
何如分汛弁,戒备一方遥。
行古屯田策,令彼伏莽消⑶。
厥⑵澳通舟楫,山后接崇爻。
宽旷兼沃衍,气势亦雄骁。
兹土百年后,作邑不须𪚰。
近以险阻弃,绝人长蓬蒿。
利在曷可绝,番黎若相招。
不为民所宅,将为贼所巢。
遐荒莫过问,啸聚藏鸱枭。
何如分汛弁,戒备一方遥。
行古屯田策,令彼伏莽消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凤山东南一个叫琅峤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开发的思考。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先描写琅峤的地理优势:这里既有可停船的港湾,又连接着高山,土地宽广肥沃,气势雄伟。作者预言百年后这里必定会成为繁华城镇。
2. 接着指出现实问题:因为地势险要,现在被荒废了,长满野草。但这样的好地方如果百姓不来居住,就会被盗匪占据。作者用"鸱枭"(猫头鹰,比喻坏人)来形容可能盘踞的匪徒。
3. 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建议派军队驻守,实行古代屯田政策(军队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这样既能开发土地,又能消除匪患。
诗的核心思想是:边疆的好地方不能荒废,要主动开发管理,否则反而会成为治安隐患。作者把地理描写、现状分析和政策建议融为一体,展现了对国家边疆建设的深刻见解。诗中"百年后作邑"的预言,体现了作者的前瞻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