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官员送别同僚杨贤甫去祭祀华山和长江时的作品。全诗通过四个层次展现了这次祭祀活动的庄重意义。
首联点明背景:在圣明时代,朝廷特别重视祭祀山川的礼仪制度,尤其尊崇西方(华山在西安以西)。这里用"金方"代指西方,既点明华山方位,又暗含尊贵之意。
颔联写人物:杨贤甫以副都御史(中丞)身份临时担任祭祀官,礼部尚书(宗伯)亲自颁发御用香火。这两句通过"暂假""亲颁"两个动作,既显示祭祀规格之高,又暗示杨贤甫深受重用。
颈联写景抒情:华山三峰高耸入云(汉畤指汉代祭坛),长江从瞿塘峡奔腾万里却波澜不惊。这里用"挺秀"形容华山险峻,"安澜"暗喻天下太平,山水描写中寄托着对国泰民安的祝愿。
尾联以景作结:初秋时节驿路上凉风习习,暗示杨贤甫为官清正(白简是弹劾奏章,霜喻清廉)。最后两句看似写天气凉爽,实则暗赞杨贤甫的清廉品格会给所到之处带来肃穆清风。
全诗巧妙融合了官方祭祀的庄重、山水的气势和人物的品格,在严谨的格式中展现出开阔意境。通过"御府香""汉畤""瞿塘"等典型意象,将一次公务活动写得既有朝廷威仪,又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