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裴度对自己仕宦生涯的反思,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官场沉浮的复杂心境。
前四句是职场自白:虽然有心辅佐朝廷实现太平盛世,却自觉没有做出值得称颂的政绩。因为长期隐忍妥协而心灰意冷,讨论军国大事又熬白了头发。这里用"灰心""霜鬓"两个形象比喻,生动展现了政治工作的精神消耗。
中间四句表明处世态度:坚持正道所以能保全自身,皇恩厚重反而觉得生命轻微。用"盐梅"(调味品)比喻自己并非决策核心,而"葵藿"(普通蔬菜)才是本色——这是谦虚地说自己只是恪守本分的普通官员。
最后四句转向人生感悟:以"白日"喻指皇帝的光辉永远照耀,而"苍蝇"般的谗言终究徒劳。结尾用高阳(传说中贤人隐居之地)的典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暗示在经历宦海沉浮后,最终向往简单质朴的生活。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清醒而克制的坦诚。没有夸张的抱怨,而是平静地陈述事实: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对原则的坚持,以及看透名利后的淡然。这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精神的体现。
裴度
晋国文忠公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为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宪宗时累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支持宪宗削藩。裴度在文学上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借吟诗、饮酒、弹琴、书法以自娱自乐,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