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的漂泊感和对故土的思念。
前两句"竹亭难障隔淮尘,补种疏花几树春"描绘了一个简陋的生活场景:竹亭挡不住从淮河那边飘来的尘土,只能补种几株稀疏的花木来感受一点春意。这里用"难障隔"三字生动表现了战乱时期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困境。
后两句"若忆六龙南渡日,到今我亦是流民"突然将时间拉回到宋朝南迁的历史时刻("六龙南渡"指宋高宗南迁),点明自己如今和当年的难民处境相同。这种古今对比的手法,让个人遭遇有了历史厚重感。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平静叙述中透出的深沉哀伤。作者没有直接哭诉战乱之苦,而是通过"补种疏花"这样细微的生活举动,以及"到今我亦是流民"这样平淡的陈述,让读者感受到战乱年代普通人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奈。特别是最后自称"流民",看似简单却包含无限心酸,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漂泊与坚韧。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