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寺庙的今昔对比,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昔年池满地,今见屋耽耽"形成鲜明对比:过去这里是一片开阔的池塘,如今却建起了高大的寺庙建筑。"耽耽"形容房屋高大威严的样子,暗示着人为建筑对自然景观的取代。
后两句"不结莲花界,龟鱼死未甘"笔锋一转:这座寺庙虽然建起来了,却没有营造出佛家应有的清净境界(莲花象征佛教净土)。那些原本生活在池塘里的龟鱼,因为失去了栖息之地而死去,它们的"不甘"其实暗含着对人为破坏自然的控诉。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池塘变寺庙的具体变化,反映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占 2. 通过龟鱼的"不甘",赋予自然生命以情感,增强感染力 3. 表面写景,实则表达了对过度开发、违背自然规律的批判 4. "莲花界"的双关,既指佛教理想境界,也暗指被破坏的生态美景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通过池塘与寺庙、生与死的对比,自己体会人类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的深刻命题。
张尧同
张尧同,秀州(今浙江嘉兴)人,仕履未详。清《四库总目提要》据诗中有咏潘师旦会景亭、赵衮赵老园,定为宁宗以后人。著作已散佚,仅流传《嘉禾百咏》一卷。张尧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所收《嘉禾百咏》为底本,校以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所收《至元嘉禾志》卷三一,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