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敬亭西峰得云字
天秋敬亭碧,步随高士群。
幽蹊入远谷,丹梯造浮云。
良辰景澄旷,环瞻渺无垠。
天际淮岫列,林杪川流分。
山水岂不佳,尘世何纷纷。
我行得先觉,意会同一欣。
华觞献甘醴,黄花泛清芬。
题名寄岩石,咏归当夕曛。
幽蹊入远谷,丹梯造浮云。
良辰景澄旷,环瞻渺无垠。
天际淮岫列,林杪川流分。
山水岂不佳,尘世何纷纷。
我行得先觉,意会同一欣。
华觞献甘醴,黄花泛清芬。
题名寄岩石,咏归当夕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登敬亭山西峰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自然美景与超脱尘世的情怀。
开篇"天秋敬亭碧"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秋高气爽、山色青翠的画卷。诗人跟随高士们的脚步,沿着幽静小路深入山谷,攀登如丹梯般的山路直上云霄。"良辰景澄旷"以下六句是登高远眺的壮阔景象:环顾四周无边无际,远处淮河两岸的山峰排列如线,树林尽头河流蜿蜒分流。这里用"天际""林杪"的视角,营造出登高望远的空间感。
"山水岂不佳"笔锋一转,带出诗人的感悟:山水虽美,尘世却纷扰不休。但诗人庆幸自己"得先觉"——比常人更早领悟到山水之乐,与同游者心意相通、共享欢欣。最后四句写聚会之乐:举杯畅饮美酒,赏菊闻香,在岩石上题名留念,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归。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种意境的对比:前半段雄浑开阔的山水画卷,与后半段超然物外的人生感悟相映成趣。诗人通过"尘世何纷纷"与"意会同一欣"的对照,传递出寄情山水、远离俗世的精神追求。末尾"咏归当夕曛"的闲适画面,更强化了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