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道杂诗 其一
陇山自此终,南山自此始。
秦坤蜀艮吭,大断乃大峙。
万山东一坪,沔渭分峡水。
观山必观峡,左右万峰倚。
雄关亘云际,联之一线耳。
果然关之东,雪瀑半坡起。
翠壁泻浪浪,万仞杳无底。
陈仓大散关,一扼千夫垒。
平世息龙战,窟穴犹虎兕。
登高复何畏,一呼万山唯。
前途大阖辟,造物意未已。
秦坤蜀艮吭,大断乃大峙。
万山东一坪,沔渭分峡水。
观山必观峡,左右万峰倚。
雄关亘云际,联之一线耳。
果然关之东,雪瀑半坡起。
翠壁泻浪浪,万仞杳无底。
陈仓大散关,一扼千夫垒。
平世息龙战,窟穴犹虎兕。
登高复何畏,一呼万山唯。
前途大阖辟,造物意未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穿越秦岭栈道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雄奇与人类的渺小。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地理格局的震撼(前八句)
诗人用"陇山终、南山始"勾勒出秦岭作为南北分界线的地理意义。"秦坤蜀艮"借用八卦方位,表现陕西四川两地山势如巨兽咽喉般险要。最精彩的是"万山东一坪"的对比——在群山包围中突然出现一块平地,沔渭两条河从这里分流,就像大自然用峡谷当尺子丈量群山。
2. 关隘险景的特写(中八句)
镜头推向具体景观:云雾中的雄关仅如细线,东侧却有雪瀑从半山倾泻,绿色山壁挂着飞瀑直坠深渊。大散关(三国著名关隘)的描写最传神——"一扼千夫垒"七个字就写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诗人特意用"浪浪"这个象声词,让读者仿佛听见瀑布轰鸣。
3. 人生感悟的升华(后六句)
由景入情,诗人说太平年代虽无战事,但山间仍藏着猛兽(暗喻潜在危险)。最豪迈的是结尾的登高体验:一声呼喊群山回应,前方山路时开时合,仿佛造物主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奇观。这种"与天地对话"的体验,正是行走险途的精神收获。
全诗妙在将地理知识(分水岭)、历史典故(陈仓道)、自然奇观(瀑布关隘)和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就像带着读者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秦岭穿越。尤其"一呼万山唯"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人在自然中既渺小又伟大的矛盾体验。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