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饥甚六月一雨颇慰

雨馀灯火坐茅斋,此夕田家有好怀。
造物心终扶畎亩,苍生命已堕颠崖。
燕山漕粟初航海,浙水移家半入淮。
贞观三钱谁复识,拥衣数起望台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浙江大旱后迎来降雨,农民们终于看到希望的场景,同时反映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

开头两句写雨后农家景象:雨停了,茅草屋里点着灯,农民们难得露出笑容。这里用"灯火"和"好怀"两个温暖的意象,表现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一方面老天终于眷顾农田("造物扶畎亩"),另一方面百姓早已陷入绝境("生命堕颠崖")。接着用两个具体事例:北方军粮要靠海运,浙江百姓半数逃荒到淮河一带,说明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状况。

最后两句借古讽今:贞观年间(唐朝盛世)的铜钱现在谁还认得?诗人深夜裹衣起身,望着官府的台阶,暗示对当政者的失望和质问。这里"贞观三钱"象征太平盛世,"望台阶"则表达对官府不作为的愤懑。

全诗通过一场喜雨,既写出农民朴素的欢喜,又深刻揭露了战乱年代的民生疾苦。语言平实但情感深沉,喜悦与悲愤交织,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