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淮海道任留别镇江士绅 其四

群山壁立水安流,风俗敦庞爱润州。
比户诗书研午夜,万家机杼织新秋。
烟花不染维扬习,金粉终为白下羞。
此去清河三百里,岁民无恙有传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调任淮海道时,写给镇江地方士绅的告别诗。全诗通过描绘镇江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与留恋。

前四句写镇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群山像墙壁一样耸立,江水安静流淌,民风淳朴。百姓们深夜还在研读诗书,家家户户的织布机在秋天织出新布。这里用"万家机杼"展现出一幅安居乐业的民生画卷。

中间两句通过对比凸显镇江的特色:这里没有扬州(维扬)的浮华习气,也不像南京(白下)那样崇尚奢靡。这两个历史名城的对比,反衬出镇江质朴务实的城市品格。

最后两句交代行程:此去清河(淮安)只有三百里,希望百姓平安,还能保持书信往来。既说明调任地点不远,又流露出对镇江百姓的牵挂。

全诗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通过对镇江山水、民风、文化的赞美,展现了一个重视教育、勤劳朴实的地方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勤政爱民的为官态度。诗中地名"润州""维扬""白下"的巧妙运用,既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又不会让读者感到隔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