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访王叟园居

遥想栖托佳,春霁引坦步。
鸟深墙外闻,花隔鼻先悟。
入门及宾馆,宛若下山路。
葱茜清意满,简密几丛树。
众草冗不芟,存为蠢动寓。
草木遂本性,爱物见平素。
人静池出鱼,屋衰梁饱蠹。
壁苔如画山,天然卧游具。
园叟齿逾耋,似鹤林间遇。
内深冥真寄,外浅备礼数。
恍惚异世人,相对心疑惧。
虽疑且盘桓,啸歌日至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拜访隐居老人王叟的田园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全诗语言质朴,却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开篇写诗人踏春访友的愉悦心情。雨后初晴,诗人漫步郊外,还没见到主人就先听到鸟鸣、闻到花香,用感官体验营造出春日田园的清新氛围。

中间部分细腻刻画园居景象:杂草丛生却保留原貌,体现主人"让草木自然生长"的处世哲学;破旧的房屋里鱼儿游动、蛀虫啃梁,反而构成生动的自然画卷;墙上青苔像山水画般天然成趣。这些细节都在表达:不过度修饰的自然状态才是最美的。

后段聚焦园叟形象: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如仙鹤般隐居林中,待人接物既保持礼节又不失本真。诗人用"恍惚异世人"的形容,既表现老人的超然气质,也暗含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全诗通过这次拜访,传递出三层深意:
1. 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最可贵
2. 衰老破败中也能发现独特美感
3. 简单朴素的隐居生活反而更接近生命本质

诗人最后"虽疑且盘桓"的矛盾心理很有意思——即便对隐居生活有所疑虑,仍被其魅力吸引直至日落,这种真实反应让诗歌更有代入感。整首诗就像用文字绘就的水墨画,让人看到中国传统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