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女狱
欃枪百丈扫牛宿,绿珠一声碎金谷。
污泥岂肯容白沙,曲栈何曾傅直木。
针攒十指签入肠,烈女心坚姑手毒。
不见针签只见钱,法官盲心吏盲目。
嗟尔生冤死更冤,冤魂夜夜仰天哭。
哭声彻天天不闻,天聋地哑冤填腹。
呜呼十三年久生阎王,十八重深活地狱。
安得天开一线明,雷霆击破皋陶屋。
污泥岂肯容白沙,曲栈何曾傅直木。
针攒十指签入肠,烈女心坚姑手毒。
不见针签只见钱,法官盲心吏盲目。
嗟尔生冤死更冤,冤魂夜夜仰天哭。
哭声彻天天不闻,天聋地哑冤填腹。
呜呼十三年久生阎王,十八重深活地狱。
安得天开一线明,雷霆击破皋陶屋。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直白有力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女子蒙冤入狱的悲惨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残酷现实的控诉
开篇用"百丈长的彗星扫过牛宿"这种天象异变,暗示社会黑暗。接着用"绿珠坠楼"的典故,比喻女子像古代烈女一样宁死不屈。诗中直接描写酷刑:"针扎手指""竹签刺肠",而施暴者竟是本该慈爱的婆婆,揭露了亲情在金钱面前的扭曲。
2. 司法腐败的讽刺
"法官心盲""官吏眼瞎"直指司法系统腐败,官员们"只认钱不认证据"。连用三个"冤"字强调不公,说女子活着是"活阎王",监狱是"十八层地狱",把现实比作阴间,可见黑暗程度。
3. 绝望中的呐喊
结尾最震撼:女子的哭声能穿透天地,但"天聋地哑",连老天都装聋作哑。最后两句像惊雷——盼望老天开眼,用雷电劈开象征司法的"皋陶之屋"(传说皋陶是古代清官),这是对正义最后的呼唤。
全诗像一部蒙冤女子的纪录片,用"针扎手指"这种细节让人身临其境,又用"天聋地哑"这种夸张比喻引发共情。最厉害的是把个人悲剧上升到对整个时代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