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袁沔阳枉寻水塘庵下榻谈禅有独往之兴别后戏作却寄留之

参侍给孤园,皈依得世尊。
双林一以寂,半偈两无言。
慧剑宜剸象,禅枝足叩阍。
达人无不可,莫羡隐空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春夜与朋友袁沔阳在水塘庵畅谈佛法的感悟。全诗用浅显的佛家意象,表达了"修行不必拘泥形式"的豁达思想。

前四句写相聚场景:两人像在佛祖讲经的给孤独园参禅,但如今佛祖已逝(双林寂灭),彼此心照不宣(半偈无言)。这里用"半偈"典故(佛陀曾用半句偈语点化弟子),暗示他们不需太多言语就心灵相通。

后四句是核心观点:真正的智慧如利剑能降服妄念(剸象),禅悟的境界足以叩开真理之门(叩阍)。通达之人处处可修行,不必羡慕那些逃避现实的出家人(隐空门)。"慧剑""禅枝"都是比喻修行工具,"象""阍"代表烦恼和真理之门。

全诗妙在把深奥的禅理生活化:朋友夜谈可以悟道,日常琐事也能修行。最后"莫羡隐空门"打破常规认知,主张"人间即道场"的积极禅意,比单纯避世修行更有现实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