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歌三首 其三
古镜精明皎皎,皎皎遍照河沙。
到处安名题字,除侬更有谁家?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镜上纤瑕。
纤瑕垢尽无物,此真火里莲华。
莲花千朵万朵,朵朵端然释迦。
谁云俱尸入灭?谁云穿膝芦牙?
不信镜中看取,羊车鹿车牛车。
时人不识古镜,尽道本来清净。
祇看清净是假,照得形容不正。
或圆或短或长,若有纤豪俱病。
劝君不如打破,镜去瑕消可莹。
亦见杜口毗耶,亦知圆通少剩⑴。
到处安名题字,除侬更有谁家?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镜上纤瑕。
纤瑕垢尽无物,此真火里莲华。
莲花千朵万朵,朵朵端然释迦。
谁云俱尸入灭?谁云穿膝芦牙?
不信镜中看取,羊车鹿车牛车。
时人不识古镜,尽道本来清净。
祇看清净是假,照得形容不正。
或圆或短或长,若有纤豪俱病。
劝君不如打破,镜去瑕消可莹。
亦见杜口毗耶,亦知圆通少剩⑴。
现代解析
这首《古镜歌》用一面古镜作比喻,探讨了佛教中"空性"与"真如"的哲理,语言生动形象,把深奥的佛理讲得通俗易懂。
诗中的"古镜"象征人的本心或佛性。开头说这面镜子明亮照人,能映照万物,暗指佛性本自清净圆满。但人们总喜欢在镜子上题字留名,就像执着于各种虚妄的分别念。作者反问:除了你,还有谁会在镜子上乱涂乱画呢?
中间部分用镜子上的"纤瑕"比喻烦恼执念。诗人说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在镜子上都只是微尘般的瑕疵。当这些尘埃被擦净,镜子恢复空明时,就能照见"火里莲花"的奇妙境界——这是比喻烦恼即菩提的禅理。随后出现的千朵莲花,每朵都端坐着佛陀,说明众生皆可成佛。
诗的后半部分批评了两种偏执:一种是执着于"清净"的假象,就像只追求镜面干净却照不出真实影像;另一种是吹毛求疵,对镜中影像的细微差别斤斤计较。作者干脆建议:不如打破镜子!这个看似极端的建议,其实是教人破除对"空"与"有"的执着,达到真正的明澈。
最后提到"杜口毗耶"(维摩诘居士的沉默)和"圆通"(观音菩萨的智慧),暗示最高真理无法用语言表达,需要超越二元对立。全诗就像用一面镜子,照出了佛教"不落两边"的中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