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场景,借梧桐和竹子寄托了诗人对知音难觅、才华被埋没的感慨。
前两句写景:这里曾经有凤凰(鸣鸟)停留,如今只剩满山的梧桐和竹子。用凤凰的传说暗示这里曾是人才汇聚之地,如今却物是人非。
中间四句用典故抒情:诗人想效仿周代史官在竹简上记录历史(剪叶书周史),却无奈像楚国囚徒一样只能唱悲歌(翻枝入楚歌)。秋夜月光下的梧桐(金井月明)和石坛边的凉风,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自从蔡邕(中郎)这样的知音去世后,世上再无人能赏识才华。诗人与梧桐、竹子一样空有奇才,却只能无奈老去。"共负奇才"将植物拟人化,道出了怀才不遇的共同悲叹。
全诗通过梧桐、竹子、秋月等意象,将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巧妙结合,表达了古代文人典型的身世之感和知音之叹。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举世无知音"的孤独,以及看着时光流逝却无能为力的惆怅,这种情感穿越时空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