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妇谣
采桑妇,朝朝暮暮南园路,山入宁论晴与雨。
蚕盛愁桑稀,蚕衰恐姑怒。
大眠起来忙更忙,寝食不遑儿不顾。
年年养蚕多茧丝,身上到头无一缕。
小半输官大半卖,缲织未成先有主。
可怜寸寸手中过,竟作何人袄衫去。
采尽桑叶空留树,树下青青长麻苎。
山鸡角角终日啼,桑椹渐红春雨住。
妾尚无襦夫少裤。
蚕盛愁桑稀,蚕衰恐姑怒。
大眠起来忙更忙,寝食不遑儿不顾。
年年养蚕多茧丝,身上到头无一缕。
小半输官大半卖,缲织未成先有主。
可怜寸寸手中过,竟作何人袄衫去。
采尽桑叶空留树,树下青青长麻苎。
山鸡角角终日啼,桑椹渐红春雨住。
妾尚无襦夫少裤。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位采桑养蚕的农妇艰辛生活,读来令人心酸。全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通过几个生动画面展现了古代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处境。
开篇就像镜头跟随:农妇每天天不亮就往返桑园,无论刮风下雨。这里"山入宁论晴与雨"特别打动人——她哪有心思管天气好坏?生计逼着她必须劳作。接着特写她的双重焦虑:蚕养多了怕桑叶不够,蚕养少了又怕婆婆责骂,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让人揪心。
诗中"大眠起来忙更忙"是点睛之笔。蚕宝宝休眠后醒来吃得更多,农妇就要更拼命采桑。这里用"寝食不遑儿不顾"八个字,把母亲顾不上吃饭睡觉、连孩子都照顾不了的辛劳写得淋漓尽致。最讽刺的是,她年年产出优质蚕丝,自己却"身上到头无一缕"——连件像样衣服都没有。
结尾的对比更显残酷:桑叶采光只剩麻杆,山鸡啼叫桑果成熟,本是充满生机的春景,却反衬出"妾尚无襦夫少裤"的凄凉。全诗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农妇的日常,自然揭露了当时赋税沉重、剥削残酷的社会现实。那些经她双手的蚕丝,最终都成了富贵人家的衣裳,这个细节包含着多少无声的控诉。
周是修
(1354—1402)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学,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县学训导,建文间为衡王府纪善,留京师,预翰林纂修。好荐士,屡陈国家大计。燕兵入京城,自经于应天府学尊经阁。尝辑古今忠节事为《观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