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朵在深秋霜冻中独自绽放的九华菊,通过菊花坚韧的形象传递出逆境中保持希望的主题。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当百草都被寒霜打蔫时,墙角的九华菊却悄然盛开。"独自芳"三个字既突出菊花特立独行的品格,又暗含一丝孤独感。三四句很巧妙:诗人看到菊花零星开放,突然意识到这是闰九月——一年里罕见的"两个重阳节"。这种时间错位感,就像命运额外馈赠的绽放机会。
五六句转入生活细节:新酿的酒正好开封,而菊花因闰月多开了一个月,香气更持久。这里"酒熟"与"花香"形成通感,让人仿佛闻到秋日特有的醇香。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经历风雨摧残后,这朵顽强存活的菊花成了诗人最大的慰藉。一个"尔"字显得格外亲切,仿佛在与老友对话。
全诗最动人的是藏在菊花背后的双关意味:表面写闰月里意外绽放的菊花,实则暗喻人生中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当我们觉得"众草已枯"时,生命总会在某个墙角落,为我们保留一份继续开放的可能。这种在绝望处发现生机的智慧,正是古诗穿越千年的力量。
翁逢龙
翁逢龙,生卒年待考,南宋诗人,字石龟,四明 (今浙江宁波)人。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通判平江府,知建昌府(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二)。事见《吴都文粹》续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