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荆门道中抵泉寺宿
向晚秋如何,舆马行鸿濛。
动植犹在野,未落气先空。
平楚远难静,秋声当在中。
鸟归赴残霁,千山红未终。
洞岩寂寂后,威蕤生众容。
戒途息泉寺,喜与泉径通。
水木为秋天,至夜同一风。
二水无灵昧,焉分惠与蒙。
此时无听睹,孤磬发深衷。
动植犹在野,未落气先空。
平楚远难静,秋声当在中。
鸟归赴残霁,千山红未终。
洞岩寂寂后,威蕤生众容。
戒途息泉寺,喜与泉径通。
水木为秋天,至夜同一风。
二水无灵昧,焉分惠与蒙。
此时无听睹,孤磬发深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在荆门道中投宿泉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深远的意境。
开篇用"向晚秋如何"的疑问引出秋景,马车行进在朦胧暮色中,动植物还在野外,但秋意已悄然弥漫。远处树林难以平静,秋声仿佛就在身边。飞鸟赶在雨后残阳时归巢,群山仍披着未褪尽的红霞。
转入寺庙环境后,诗人用"寂寂"形容岩洞的幽静,草木茂盛展现勃勃生机。在泉寺歇脚时,发现寺中小径与泉水相通,格外欣喜。夜晚的水木与秋风融为一体,两条溪水默默流淌,不分彼此("惠与蒙"指两条溪水名)。此时万籁俱寂,唯有孤寂的磬声从心底响起,引发深沉感悟。
全诗通过"动-静"对比:前半段写旅途中的动态秋景,后半段写寺中的静谧体验。最妙的是结尾处,用磬声打破寂静,反而更凸显出内心的宁静。诗人将自然景物与心灵感悟完美融合,让读者感受到秋夜的清幽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