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 其五

玄亮吐清气,神响彻幽笼(一作「聋」)。
登台发春咏,高兴避希(一作「希避」)踪。
乘虚感灵觉,鱼(一作「渔」)山振思童。
摹写天歌梵,冀布法音同。
哀婉(一作「忘高」)故不下,飘(一作「飖」)扬数仞中。
比丘歌声呗,人畜振心钟。
斯由畅玄句,即感雁游空。
神朝(一作「期」)发筌悟,豁尔自灵通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空灵超脱的宗教体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人与自然的共鸣
诗人登上高台即兴吟咏春天,声音像清风一样穿透云层("幽笼"指云层),连聋人都能听见。这里用夸张手法表现声音的纯净通透,暗喻佛法能唤醒麻木的心灵。

2. 神秘的修行体验
诗中提到"鱼山振思童"的典故(传说曹植在鱼山听到梵音而创作佛乐),描写修行者进入虚空境界时,仿佛听到天籁般的佛音。就像大雁划过晴空留下的痕迹,这种感悟难以言传却真实存在。

3. 顿悟的瞬间
最后四句最精彩:当诵经声响起时,人和动物都被钟声震撼。这种玄妙的感悟突然涌现,就像捕鱼的竹篓("筌")突然捉到鱼,修行者豁然开朗,获得了精神上的通透自由。用"雁游空"比喻这种飘忽却真实的觉悟,非常形象。

全诗用声音作为主线,从物理声响(钟声)写到心灵感应(梵音),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虽然写的是佛教体验,但普通人也能感受到那种突破肉体限制、与天地共鸣的畅快感。最打动人的是"飘扬数仞中"这句,把玄妙感悟比作空中飘扬的羽毛,既具体又空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