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送王宏理上大学(一九七八年义乌柯村作)

新松弄碧参差,檐前比试高千尺。
云涛捲起,惊雷喷发,风和露泽。
佳节清秋,星河望远,征鸿开翼。
欲抚琴弹拨,高山流水,钟子去、更谁识。
不是渭城旧曲。
又何论、江南江北⑴。
平生事业,满怀雄志,岂甘沉寂。
惜取流光,未悲华发,最关锦瑟。
想异时相见,中天揽月,坐来多益。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作者送朋友王宏理上大学时写的,充满了对朋友的鼓励和对未来的期待。全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上阕开头)用"新松"比喻年轻学子,描写松树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屋檐前的松树仿佛在比谁长得更高。这里用自然景物暗喻年轻人朝气蓬勃、力争上游的精神面貌。"云涛""惊雷"等意象则暗示着时代变革的大背景。

第二部分转入送别主题。在秋天这个适合远行的季节,朋友像大雁一样展翅高飞。作者想弹奏"高山流水"这样的知音之曲,但又感叹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难觅,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

第三部分(下阕)是全词的核心。明确说这次送别不同于传统的伤感离别("渭城曲"指王维的伤感送别诗),而是充满豪情。强调朋友胸怀大志,不会甘于平庸,鼓励他要珍惜时光,即使头发白了也不需悲伤。最后以浪漫的想象作结:期待将来重逢时,朋友已经取得"揽月"般的成就,到时候再促膝长谈一定更有收获。

这首词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1. 完全跳出了传统送别诗词的伤感基调,充满昂扬向上的力量
2. 用松树、大雁等意象生动展现了年轻人的朝气
3. "中天揽月"等表述既浪漫又励志,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4. 语言既有古典韵味(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又通俗易懂(如"岂甘沉寂"这样的大白话)

全词完美呈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怀揣建设国家的热情,对未来充满信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