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玉山名胜集
玉树后庭曲,千载有余愁。碧月夜凉人静,曾赋采华游。玉露细摇金缕,香雾轻笼翠葆,折下一天秋。张绪总能老,还自锁眉头。把鸾笺,裁绣句,写银钩。回文巧成锦字,长恨与江流。漠漠梁间燕子,款款花边蝴蝶,梦觉却并州。独感旧时貌,还复照西楼。
现代解析
这首词以怀旧为主题,通过今昔对比展现时光流逝的怅惘。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上片(前八句)用"玉树后庭花"这个亡国曲调起兴,暗示繁华易逝。夜深人静时,诗人回忆当年赏花游乐的场景——露珠在月光下闪烁像金线,薄雾笼罩着翠绿树冠,仿佛把整个秋天都折下来了。这里用"摇金缕""笼翠葆"等精致比喻,把寻常夜景写得仙气飘飘。但结尾笔锋一转:就算像美男子张绪那样风流的人物,如今也只剩眉头紧锁。
中片(中间六句)写诗人试图用文字留住美好。他铺开信纸精心写作,像古代苏蕙织回文锦那样把思念织进文字,可这份遗憾却像江水长流不断。这里"鸾笺""银钩"等词既展现书写之美,又暗示范式化的文字终究留不住真情。
下片(最后七句)转入更深层的时空错位感。梁间燕子、花间蝴蝶这些当年景物依旧,但诗人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早已离开并州(代指旧游之地)。结尾两句最动人:当年映在西楼上的面容,如今只剩孤独的月光还在重复着旧时轨迹。这种物是人非的对照,让整首词的惆怅感达到顶峰。
全词妙在把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用折秋天、写回文、照西楼等新颖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美好事物像手中沙一样抓不住的无奈。虽然通篇带着淡淡哀愁,但那些金缕般的露珠、翠葆般的树冠等鲜亮意象,又为回忆蒙上一层梦幻滤镜,形成哀而不伤的美感。
张逊
(940—995)博州高唐人。少隶太宗晋邸。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迁文思副使、香药库使。端拱二年,为枢密副使,知院事。与寇准不协,每奏事相矛盾,至互发隐私。太宗下诏切责,降右领军卫将军,准亦罢职。李顺起事时,命为右骁卫大将军、知江陵府。会峡路漕卒数千聚江陵,欲谋变,逊止捕为首者处斩,余党亲加抚慰。未几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