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梅》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展现了其高洁、坚韧的品格,同时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理想。
首联“不受世间尘土涴,山之南北水之涯”直接点明梅花的超脱——它不沾染尘世的污浊,自由生长在山野水边,象征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孤高气质。
颔联“识中庸里有素隐,怪小雅中无白华”借用典故,说梅花虽看似平凡(中庸),却隐含高洁(素隐);又感叹《诗经·小雅》中竟没有专门赞美梅花的诗篇(白华),暗含对梅花被忽视的不平。
颈联“半点精神春滴淅,一寒风骨雪槎牙”是动态特写:梅花在早春微雨中绽放零星花朵(半点精神),而它的枝干在寒雪中嶙峋傲立(槎牙形容枝干如戟),用强烈的视觉对比突出梅花柔中带刚的特性。
尾联“淡妆人去罗浮远,肠断东风璧月斜”转入抒情。借用“罗浮梦”的典故(传说梅花仙子居罗浮山),写赏梅人离去后,只余斜月东风中的梅花,令人怅惘。“淡妆”呼应梅花素雅之美,“肠断”则流露诗人对高洁品格难以长存的感伤。
全诗妙在“双线并行”:既生动刻画了梅花迎寒开放的形态,又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它孤傲清高的文人气质。最打动人的是结尾——当热闹散去,唯有梅花与斜月默默相对,这种永恒的孤独感,恰恰是诗人自身精神世界的写照。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