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至七字诗。竹

竹。临池,似玉。裛露静,和烟绿。抱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现代解析

这首《一字至七字诗·竹》用层层递进的形式,像搭积木一样从1个字写到7个字,生动展现了竹子的神韵。我们来逐层拆解:

1. 外形之美
开篇单字"竹"直接点题,随后用"临池,似玉"勾勒出竹子倒映水中的清透感,像碧玉一样温润。"裛露静,和烟绿"进一步描写:挂着露珠时显得宁静,笼罩薄雾时绿意朦胧,画面感极强。

2. 品格之坚
"抱节宁改"说竹节坚硬不可摧折,象征坚守原则;"贞心自束"指竹竿笔直向上,如同自律的君子。这里把竹子拟人化,赞美它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3. 文化意象
"渭曲偏种多"暗用典故——渭水边是周朝兴起之地,暗示竹子代表文化传承;"王家看不足"说帝王也欣赏不够,体现其尊贵。后两句更神奇:把竹杖想象成飞龙(仙杖惊龙化),把竹米比作凤凰的食物(美实随凤熟),赋予神话色彩。

4. 情感升华
结尾突然转折:担心笛声(用竹做的乐器)奏出离愁别绪,回头看时,马车已载着舞动的竹影远去。这里把竹子的声响、动态都写活了,留下余韵悠长的画面。

全诗就像用镜头由近推远——从特写竹叶露珠,到全景的烟雨绿意,最后拉到空中俯瞰龙飞凤舞的奇幻景象。表面咏竹,实则寄托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堪称古代版的"竹子变形记"。

韦式

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韦应物三世孙,韦庄伯父。曾官郎中。文宗大和三年(829),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韦式赋一字至七字诗《竹》相送。《全唐诗》存此诗。生平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诗纪事》卷三九及卞孝萱《元稹年谱》大和三年《辨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