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山(录十二。)林多暇瞌睡之馀偶成偈语自娱纸墨少便不欲记之云衲禅人请书盖欲知我山中趣向于是静思随意走笔不觉盈帙故掩而归之复嘱慎勿以此为歌咏之助当须参意则有激焉 其十二
法道寥寥不可模,一庵深隐是良图。
门前养竹高遮屋,石上分泉直到厨。
猿抱子来崖果熟,鹤移巢去涧松枯。
禅边大有閒情绪,收拾乾柴向地炉。
门前养竹高遮屋,石上分泉直到厨。
猿抱子来崖果熟,鹤移巢去涧松枯。
禅边大有閒情绪,收拾乾柴向地炉。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中寺庙生活的诗词,作者是余山的某位禅人。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进行分析:
1. 法道寥寥不可模,一庵深隐是良图:
这句诗表达了佛法之道深邃而难以捉摸,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作者隐居在一所小寺庙里,认为这是最佳的修行之所。
2. 门前养竹高遮屋,石上分泉直到厨:
这里描述了寺庙周围的环境。门前种的竹子长得非常高,遮挡住了屋顶。泉水从石头上流下,直接流入厨房。这样的环境宁静而优美,让人感受到山中的静谧和和谐。
3. 猿抱子来崖果熟,鹤移巢去涧松枯:
这句诗描绘了山中的动物和自然景象。猿猴抱着果子来到,暗示着山中的果实已经成熟;鹤移动巢穴,可能暗示着季节的变化,松树叶子枯黄。这些自然景象给山中生活带来了生动和活力。
4. 禅边大有閒情绪,收拾乾柴向地炉:
这里表达了作者在修行时的感受。在禅修的过程中,作者感受到了轻松自在的情绪。他收集干柴,准备点燃地炉,暗示着寺庙生活的日常和温馨。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寺庙周围的环境、山中动物和自然景象,以及作者在禅修过程中的感受,展现了一种宁静、优美、和谐的山中修行生活。语言深入浅出,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诗词所表达的精髓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