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谒司马温公墓

条山苍苍河水黄,大贤钟毓非寻常。
儿童走卒识君实,至今青简生辉光。
天将元老资有宋,范韩文富道继昌。
公乎正色发伟议,伊训说命同敷扬。
传闻中国相司马,辽人拱手戢朔方。
奈何功德未及竟,凤凰忽逝麒麟藏。
转使奸回窃国柄,碑刊元祐覆纪纲。
当时墓碑题御笔,清忠粹德昭炜煌。
钜手万言勒神道,学士振藻铿琳琅。
一朝被谗忽摧毁,马鬣空见斧与堂。
墓门闭向六百载,公名自共河山长。
整冠下拜瞻且肃,松柏声入清风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后人拜谒北宋名臣司马光墓时写下的感怀之作。全诗通过三个层次,展现了司马光的崇高形象和历史地位。

开篇用"条山苍苍河水黄"的自然景象,烘托出司马光这位"大贤"的不凡。说他名气大到连小孩和普通百姓都认识他("儿童走卒识君实"),史书因他而增光("青简生辉光")。

中间部分重点写司马光的政治贡献。把他比作宋代四大名臣(范仲淹、韩琦、文彦博、富弼)的继承者,说他敢于直言进谏("正色发伟议"),治国方略堪比古代贤相。特别提到辽国人听说他当政都收敛了野心("辽人拱手戢朔方"),可惜他壮志未酬就去世了("凤凰忽逝麒麟藏")。

最后写墓地的沧桑变化。原本有皇帝亲笔题写的墓碑("当时墓碑题御笔"),后来却被奸臣毁坏("一朝被谗忽摧毁")。但诗人强调,虽然墓地荒废六百年,司马光的名声却与山河同在("公名自共河山长")。结尾处诗人整理衣冠虔诚祭拜,在松柏清风中感受先贤的精神永存。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对比:虽然墓碑可以被毁,但真正的伟人不会被历史遗忘。通过自然景物与历史人物的相互映衬,表达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深刻哲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