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文君真知音,私奔司马氏。
阮籍真好色,邻家恸处子。
惟此真之中,邪正亦倍蓰。
然宁侧其冠,不必纳其履。
刑罚可失出,褒贬腌逼里。
历观史传中,竞艳每书此。
一时爱其才,春秋紊大旨。
且令炫才者,越礼有所指。
风俗自兹靡,责归作俑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几个历史典故,探讨了"真性情"与道德礼法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诗中先举了两个例子:
1.卓文君因为真心爱慕司马相如的才华而私奔
2.阮籍因真心哀悼邻家早逝的少女而痛哭

诗人认为,这种"真性情"虽然可贵,但其中也混杂着正邪之分("邪正亦倍蓰")。就像宁可让帽子歪戴(象征不拘小节),也不能穿错鞋子(象征逾越底线)。

接着诗人提出一个观点:在历史评价上,宁可刑罚宽松些("失出"),也不能让道德标准模糊("褒贬腌逼里")。他观察到史书常常美化这类"才子佳人"的故事,因为一时欣赏他们的才华,就模糊了《春秋》强调的道德大义。

最后诗人指出问题:这些被传颂的故事,让后来的炫才之人找到了越礼的借口("有所指"),社会风气由此败坏,这个责任要追溯到最初美化这类行为的人("作俑始")。

全诗的核心是:虽然真性情值得欣赏,但若因此放松道德要求,就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诗人主张在包容个性的同时,必须守住道德底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