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商鞅变法的故事,核心观点是:治国安民的关键在于诚信和执行力。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说理:
1. "驱民"指管理百姓,用"信诚"就能做到,强调统治者说话算数比金钱更重要("一言重于百金")
2. 这里暗含了"立木为信"的典故——商鞅用搬木头给赏金的方式建立政府公信力

后两句为商鞅正名:
1. 现代人(今人)不该轻易否定商鞅
2. 点明商鞅最厉害的本事是"政令必行"——说到的政策一定能落实

全诗亮点在于:
- 用"百金轻"这样具象化的对比,把抽象的政治诚信变得可感可知
- 最后"能令政必行"五个字,精准概括了有效执政的核心能力
- 表面写古人,实则暗讽当时官场空喊口号不落实的风气

本质上是在说:好的治国之道不在于政策多华丽,而在于言出必行、令行禁止的实干精神。这种把复杂政治哲学用日常语言讲明白的手法,正是古诗的智慧所在。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