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山间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暗含对文人雅士品格的思考。
前两句"络石寒毛涧底明,春来绿遍小峥嵘"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初春山景:溪涧边的石头缝隙里,嫩绿的苔藓像寒毛般细密发亮,随着春意渐浓,整片山岩都披上了绿装。"寒毛"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新鲜,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苔藓的质感。
后两句"凭谁再续平泉记,为定芸兰孰弟兄"转入思考:谁能像唐代李德裕写《平泉记》那样,为这些山间花草评定品级高低呢?这里用"芸兰"(香草)比喻品德高尚之人,"孰弟兄"的提问暗示品格高下难分,表达了诗人认为真正的君子不必争名逐位的思想。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思考自然融合:表面写苔藓染绿山岩的春景,实则通过"谁能为花草定品级"的设问,传递出超脱世俗评价、各美其美的生活智慧。就像春天不会比较哪株草更珍贵一样,人的品格也不该简单分高下。
吕祖谦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