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短暂造访帝都后,怀念山中隐居生活的场景,充满仙风道骨的气息。
开篇用"郁萧空殿"形容云雾缭绕的道观,说这里祥云环绕、宝光四射,连紫微星(象征帝王)都黯然失色。这里暗指道观虽简朴却气象不凡。
中间四句形成巧妙对比:道士虽然暂时来到繁华都城参加法会,但心里始终惦记着山中弹琴修行的日子。白天他静坐修炼,感受天地安宁;听着泉水叮咚,看着山间枸杞野菊生长茂盛。这些山居细节比帝都繁华更让他向往。
最后两句是想象画面:当道士回到幽深的水乡隐居处,春日阳光穿过山雾,为整座山林披上金纱。这个温暖明亮的结尾,与开头云雾缭绕的仙境形成呼应,表达了修道者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全诗通过"帝都法会"与"山居修行"的对比,用云雾、泉水、野菊等自然意象,展现修道者超脱尘世的情怀。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身在繁华心在山"的淡泊,以及回归自然时"春晖满山"的喜悦。
王钦若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势力代表。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与宰相寇准对立,出判天雄军。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天圣三年(1025年)卒,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