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康九年残砖砚歌
张郎贻我砖一枚,乃自官奴城下来。
纪元太康纪年九,断纹斑剥如云雷。
典午寰区才混一,铜驼转盼薶蒿莱。
龙骧将军三级塔,不有赵逸谁知哉。
顽质块然瓦砾比,故应起灭如飞灰。
胡为历久尚完好,声价欲比铜爵台。
当其抟埴为胚胎,岂意琢削为砚材。
檀匣锦茵一位置,遂登几席离尘埃。
竹头木屑无弃物,焦琴柯笛有别裁。
苟非因才妙驱使,岂免掷弃荒烟堆。
自来物物有遭际,抱才何患终沈薶。
独恨不识王右军,为把栗尾书麝煤。
羽阳宫,香姜阁,高寒碧瓦千门开。
非无千秋万岁字,寒芜蔓草空徘徊。
尔独因缘结翰墨,龙尾凤味相朋侪。
我歌此歌三太息,古今貉邱土一抔。
纪元太康纪年九,断纹斑剥如云雷。
典午寰区才混一,铜驼转盼薶蒿莱。
龙骧将军三级塔,不有赵逸谁知哉。
顽质块然瓦砾比,故应起灭如飞灰。
胡为历久尚完好,声价欲比铜爵台。
当其抟埴为胚胎,岂意琢削为砚材。
檀匣锦茵一位置,遂登几席离尘埃。
竹头木屑无弃物,焦琴柯笛有别裁。
苟非因才妙驱使,岂免掷弃荒烟堆。
自来物物有遭际,抱才何患终沈薶。
独恨不识王右军,为把栗尾书麝煤。
羽阳宫,香姜阁,高寒碧瓦千门开。
非无千秋万岁字,寒芜蔓草空徘徊。
尔独因缘结翰墨,龙尾凤味相朋侪。
我歌此歌三太息,古今貉邱土一抔。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送给作者一块残破的古砖砚,作者由此引发对历史兴衰和人生际遇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声价欲比铜爵台"):
写这块砖砚的来历。朋友从官奴城下带来这块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的古砖,虽然已经斑驳残破,但作者觉得它比曹操建的铜雀台还要珍贵。这里用铜雀台作对比,突出砖砚的历史价值。
第二部分("当其抟埴为胚胎"到"抱才何患终沈薶"):
作者展开联想,说这块砖当年被烧制时,肯定没想到会成为砚台。就像竹头木屑、焦尾琴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只要遇到懂得欣赏的人,就能发挥价值。这里其实是在说人才也一样,只要遇到伯乐,就不会被埋没。
第三部分(最后几句):
作者感叹虽然不认识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不能用它来写字,但这块砖能成为文房用品,已经比那些皇宫里刻着"千秋万岁"却荒废在野草中的砖瓦幸运多了。最后用"古今貉邱土一抔"作结,意思是古今多少辉煌,最终都化为一抔黄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通过一块普通古砖,串联起历史兴亡和个人际遇
2. 用具体的事物(砖砚、铜雀台、焦尾琴等)来表达抽象的人生哲理
3. 最后回归到对历史无常的感叹,让读者产生共鸣
作者其实是在借物抒情,通过砖砚的命运告诉我们:事物(包括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本身,更在于是否遇到懂得欣赏的人;同时,再辉煌的事物也终将成为历史,所以要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