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大旱时的景象和诗人的孤独心境,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四句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展现旱情:广袤原野环抱着连绵群山,晴朗天空中日头像圆规画出的圈一样刺眼。本该生机勃勃的春天(青春)却草木稀疏(散坱莽),低洼处仅存的积水也在翻腾蒸发(荡潏)。"规日"这个比喻特别生动,把烈日比作用圆规画的完美圆形,强调阳光的毒辣和无情。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自然界万物(群动)都在拼命挣扎求生(咄咄争涌出),而诗人却因旱灾滞留他乡,心情低落(无好怀),感觉眼前风景都变得凄凉。这里用"欣欣"形容万物的求生本能,与"萧瑟"的诗人心情形成反差,突出人与自然的不同处境。
最后四句写诗人的孤独:离群索居无人交谈(与谁语),只能独坐草屋(块坐守蓬荜)。想借酒消愁(卮酒乐馀春),却因过度忧愁(沉忧)反而担心会生病。结尾的"畏生疾"写得很有生活感,说明忧愁已经影响到身体健康。
全诗妙在把自然灾害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旱灾不仅是自然现象,也象征着诗人的人生困境。那些挣扎求生的草木,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文字看似简单,但比喻新颖(如规日),对比强烈(群动的生机与诗人的萧瑟),情感真实动人,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天灾之下的生存艰难和心灵孤独。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