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潜水东寺院斋居
一水划山入,万树围如屏。
树杪露佛屋,倒影临波清。
栖霞山畔草,直到门前青。
不信岩花发,六月犹啼莺。
山深无夏春,日夕凉风生。
野花烟外飘,随风落檐楹。
闲鸟学书声,遥答流泉鸣。
天香何处来,寻之了无形。
时有樵夫至,带雨叩柴荆。
坐久客亦返,携得秋光行。
树杪露佛屋,倒影临波清。
栖霞山畔草,直到门前青。
不信岩花发,六月犹啼莺。
山深无夏春,日夕凉风生。
野花烟外飘,随风落檐楹。
闲鸟学书声,遥答流泉鸣。
天香何处来,寻之了无形。
时有樵夫至,带雨叩柴荆。
坐久客亦返,携得秋光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在深山寺院中的宁静生活,充满了自然之美和禅意。
1. 自然与建筑的和谐
开头用“一水划山入”勾勒出山水环绕的幽静环境,寺院被万树包围,佛屋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水中,显得格外清净。门前青草蔓延,六月还有莺啼,说明这里远离尘嚣,四季如春。
2. 山中的时光感
“山深无夏春”点出深山里的时间仿佛静止,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只有凉风日夜吹拂。野花随风飘落,闲鸟的叫声与泉水的流淌声相互呼应,营造出空灵的氛围。
3. 若有若无的禅意
“天香何处来”写的是佛寺的香气,但寻不到源头,暗喻佛法无形却无处不在。樵夫冒雨来访,更添一份山野的质朴。最后,客人带着“秋光”离去,既指实际的景色,也象征内心的宁静被带走。
全诗精髓: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的世界,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佛寺的禅意,传递出隐逸生活的闲适与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