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通过滕王阁的古今变化,揭示了权势的短暂与文学的不朽。
前两句写历史人物:首句说滕王李元婴(滕叔)当年用钱财讨好父亲唐高祖(献陵),暗指他品行不佳;第二句说当时洪州都督(地方官)在滕王阁上摆宴时趾高气扬。这两人代表依靠权力财富耀武扬威的权贵。
后两句笔锋一转:如今那些权贵早已被遗忘,唯有赣江(漳江)边的滕王阁依然矗立,而它留名青史的原因,竟是因为王勃在此写下的《滕王阁序》。这里用"却与"形成强烈反差——权贵们刻意经营的排场无人记得,反而是一篇即兴创作的文学作品让这座建筑流芳百世。
全诗核心观点:再大的权势都是过眼云烟,唯有真正的艺术才能穿越时空。就像今天我们知道滕王阁是因为王勃的文章,而不是当年在阁楼上摆谱的达官贵人。这种对文学永恒价值的肯定,对虚张声势的权贵的讽刺,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