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迂拙》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作品,表达了一个正直却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孤独与坚守。
前两句写自己性格固执笨拙,不懂变通,在官场上混不开,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吃苦耐劳。"迂拙"是自嘲,也暗含对世道的不满——老实人反而吃亏。
三四句用画面感极强的场景刻画孤独:夜里只有一盏青灯相伴,岁月无情,白发已爬上头顶。"不相饶"三个字特别生动,仿佛白发是冷酷的债主,不肯放过他。
五六句转向对家乡和朝廷的思念:人在他乡,望着江上云雾,仿佛隔开了自己效忠的朝廷;抬头看月亮,又想起家乡的山月更明亮。这里既有对国家的忠诚,也有对亲人的牵挂。
最后两句突然提到武夷山和《离骚》:明明自己已经在武夷山留下不少诗稿,为什么还要费力去注释屈原的《离骚》呢?其实是用屈原的遭遇自比——他和屈原一样正直却遭排挤,注释《离骚》是在寻找精神共鸣,也是对现实的无声抗议。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在和老朋友倾诉心事。它的魅力在于真实:一个普通人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坚持和一点点不服气,穿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共鸣。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