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四日泊舟京江道中偕妇步月作
维舟八空濛,人境杳如隔。
圆光上来迟,众宿已改色。
舟中少妇病不眠,交手起踏前溪烟。
一风吹衣映空碧,欲立溪水行青天。
溪声叶声听不得,一夕秋凉万虫泣。
稍看雾屋生虚明,巳见风镫入深黑。
山寒入骨清欲愁,与子更化双浮鸥。
折荷为衫佩珠露,愿解罗绮捐东流。
东流茫茫君莫问,万瓦参差闭幽恨。
浮家始此伴红颜,出世应须及青鬓。
蛰萤照路去已遥,对咏复过溪南桥。
吟声吹落客惊看,隔岸人语寒嘐嘐。
圆光上来迟,众宿已改色。
舟中少妇病不眠,交手起踏前溪烟。
一风吹衣映空碧,欲立溪水行青天。
溪声叶声听不得,一夕秋凉万虫泣。
稍看雾屋生虚明,巳见风镫入深黑。
山寒入骨清欲愁,与子更化双浮鸥。
折荷为衫佩珠露,愿解罗绮捐东流。
东流茫茫君莫问,万瓦参差闭幽恨。
浮家始此伴红颜,出世应须及青鬓。
蛰萤照路去已遥,对咏复过溪南桥。
吟声吹落客惊看,隔岸人语寒嘐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江边景象,充满了宁静与孤独的氛围。诗人与妻子在船上,周围的环境显得朦胧而遥远,仿佛与世隔绝。月亮慢慢升起,天空中的星星也改变了颜色,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
诗中的妻子因为生病而无法入睡,于是两人一起走到船头,感受夜晚的清凉。风吹动着他们的衣服,映衬着深蓝的天空,仿佛他们站在溪水上,走向青天。溪水的声音和树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秋天的凉意让虫鸣声显得格外凄凉。
随着夜色的加深,雾气渐渐升起,灯光也变得更加昏暗。寒冷的气息让人感到一种清冷的愁绪,诗人与妻子仿佛化作了两只浮鸥,随着风向飘荡。他们用荷叶做衣服,佩戴着珠露,仿佛要抛开世俗的束缚,融入自然。
诗人提到东流的溪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溪水的茫茫无边则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法挽回的过去。他们在这片江水上漂泊,与红颜相伴,希望能在年轻的时候把握住当下的美好。
最后,诗人与妻子在萤火虫的微光下走过溪南的桥,吟咏着诗句。他们的吟咏声随风飘散,惊动了对岸的人们,夜色中传来了远处的寒暄声。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独特感受,以及他与妻子在宁静的江边共度时光的温情。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