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热次高仲贻韵 其二

坐我甑釜中,逾月不得脱。
劳生亦何聊,喘喘觅少活。
驾言往空谷,卧听惊濑𣽅。
遭逢褦襶子,此事又中夺。
天公不我怜,定为化邓渴。
一夜翻河汉,散作珠玑泼。
檐垂素练直,柏枕鸣聒聒。
更饶窗户间,萧瑟溅飞沫。
老火谢馀晖,削迹去如掇。
乃知造化心,潜通本无遏。
繁暑移清凉,变化在一抹。
田父有喜言,侬得垄穗捋。
却忆灌溉时,搰搰抱瓮钵。
王者仁如天,寸物恶伤割。
独爱夏日长,器度何不豁。
向隅泣一夫,满堂蹙其頞。
馀凉止殿阁,芜垢直可鏺。
我愿均此施,远迩归囊括。
措意肤寸间,六合可旋斡。
宁容凶逆俦,肆虐为旱魃。
掣电备麾旟,鞭雷供叱咄。
号令挟风行,声飞齐万筈。
腥膻⑴悉荡攘,再见天地阔。
孰与长畏人,朝夕怀臲卼。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酷暑难耐的痛苦和久旱逢甘霖的喜悦,通过强烈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间的冷暖。

全诗分为三部分:
1. 苦夏煎熬(前16句):用"坐在蒸锅里"的夸张比喻,写持续高温让人喘不过气。想躲到山谷乘凉却遇到烦人的家伙(褦襶子指不懂看眼色的人),连这点愿望都被打断。天公不怜悯,让人渴得像传说中的邓渴(极度干渴的典故)。

2. 喜雨降临("一夜翻河汉"起):暴雨如银河倾泻,屋檐挂起水帘,柏木枕头被雨声吵得睡不着。但这吵闹反而让人欣喜,因为暑热终于消退。农民高兴能收庄稼,但想起抗旱时抱着水瓮浇地的辛苦。

3. 仁政联想("王者仁如天"起):由自然恩泽想到理想统治。真正的仁政应该像这场雨一样普惠众生,不该让任何人在角落哭泣。诗人希望清除世间污秽("芜垢"指社会弊端),惩罚制造旱灾的恶人(旱魃比喻祸害百姓者)。

艺术特色:
- 比喻新奇:把酷暑比作蒸锅,暴雨比作珍珠泼洒
- 画面感强:雨打屋檐、枕头作响等细节生动
- 以小见大:从天气变化引申到社会理想
- 语言活泼:用"喘喘""聒聒"等拟声词增强感染力

诗歌表达了两个深刻主题:
1. 自然威力面前,人类既渺小又坚韧
2. 好的统治应当像及时雨般公平普惠

这种将生活体验升华为社会思考的写法,让普通天气变化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