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旱过雨

巳旱何秋雨,无禾始水声。
病民岂天意,致此定谁生。
汤爪宁须翦,桑羊可缓烹。
小儒空自叹,得到凤凰城。

现代解析

这首诗《视旱过雨》以干旱和突降秋雨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首联“巳旱何秋雨,无禾始水声”描绘了反常的自然现象:本该干旱的季节却下起了秋雨,庄稼早已枯死,雨水来得太迟,毫无意义。这里用“无禾”暗示农民颗粒无收的绝望。

颔联“病民岂天意,致此定谁生”直接质问:百姓受苦真的是天意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谁造成的?诗人将矛头指向人祸而非天灾,暗示统治者或社会不公才是苦难的根源。

颈联“汤爪宁须翦,桑羊可缓烹”用了两个典故。“汤爪”传说商汤因大旱剪下自己的指甲祈雨,这里讽刺统治者只会做表面功夫;“桑羊”指用羊祭祀求雨,诗人认为这些形式主义的举动毫无意义,真正需要的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尾联“小儒空自叹,得到凤凰城”是诗人的自嘲:自己只是个无权无势的读书人,即便到了京城(凤凰城象征权力中心),也只能空发感慨,无力改变现实。

全诗的核心:通过干旱与秋雨的矛盾现象,揭露百姓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祸而非天灾,讽刺统治者不作为,同时表达诗人对民生的关切和自身的无力感。语言朴实但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的无奈,也有对社会的愤懑。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