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谕赈济诗
我昔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制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布。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涧川类。
计用减价糶,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余,但愍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制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布。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涧川类。
计用减价糶,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余,但愍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现代解析
这首《劝谕赈济诗》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展现了他在饥荒时期如何带领乡亲们进行赈济,以及他对于民生的深切关怀。
诗的开头,作者回忆了自己在未中举之前,家乡遭遇饥荒的情景。他两次带领乡亲们一起赈济,帮助饥民获得食物,避免了因饥饿而死亡。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饥荒的残酷和赈济的重要性。
随后,作者提到自己中举后因故回乡,再次被召入朝。在路上,他看到有小孩被遗弃,心中不忍,于是再次号召乡亲们割舍自己的财物来施舍。他每天为八千人提供食物,持续了八十天,直到麦子成熟,粮食供应恢复。这段描述展现了作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如何尽己所能帮助他人。
接着,作者提到自己后来被任命为地方官员,继续关注民生。他用自己的俸禄购买粮食,以低价出售,帮助更多贫困百姓渡过难关。他还特别关注那些粮食歉收的地区,通过减价销售粮食,确保这些地方的人也能得到救助。
最后,作者强调自己并非财富过剩,而是出于对百姓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内心的善良和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记录下这段经历,激励后人也能关心民生,帮助他人。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心怀慈悲,尽力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作者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困难时,应伸出援手,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
冯楫
冯楫(?~一一五三),字济川,蓬溪(今属四川)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秘书省正字,三年,为司勋员外郎。绍兴七年(一一三七),除给事中,出知邛州,移泸州。楫自中年即佞佛,自号不动居士,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远禅师法嗣。二十三年卒。有《语录》、《颂古》,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