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新年第一天登上太平楼眺望远方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国家太平的祈愿。
前两句写登楼远望:大年初一登上高楼,向东眺望太阳升起的地方。"扶桑"是传说中太阳升起的神树,这里代指东方。作者站在高处,视野开阔,心情舒畅。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看到的景色:岸边潮水声与古老军营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春意弥漫整个芳草萋萋的沙洲。远处波涛汹涌的辽阳海面被隔开,朦胧的海市蜃楼若隐若现。这里用"鲸波"形容大浪,用"螺岛"比喻海中岛屿,画面感很强。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抬头看见皇宫上空的祥云,仿佛神灵的祥瑞之气笼罩着太平楼。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太平盛世的赞美和祝愿。
全诗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巧妙结合。既有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又暗含对国家安定的期盼。语言生动形象,如"潮声连古戍"让人仿佛听到浪涛拍岸,"春意满芳洲"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最后以"太平楼"点题,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