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写给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号文敏)的信札墨迹的题咏,通过七个句子展现了跨越时空的文人情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珍贵墨迹的震撼 前两句说赵孟頫的书法真迹("罗绮"喻华美字迹)让人肃然起敬,虽然纸张陈旧("疏行矮本"指字迹稀疏的小册页),但艺术价值至今流传。就像看到古代珍宝,让人不敢轻易触碰。
2. 历史人物的矛盾选择 三四句用典故暗喻赵孟頫:他像商朝的"玉马朝周客"(贤臣投奔周朝),又像汉朝离开长安时带走铜盘的官员,既服务于新朝(元朝),又保留对前朝(宋朝)的怀念。这种复杂心境通过文物(铜盘)的意象巧妙传达。
3. 跨越时空的孤独共鸣 五六句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在北京(燕市)深夜独对墨迹,仿佛看到赵孟頫当年在弁山(赵氏故乡)春日写信的身影。一个"梦"字连接古今,墨迹成了穿越三百年的回音。
4. 文人精神的传承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江南自古出人才,不仅赵孟頫这样的王孙贵族(赵是宋皇室后裔)留有精神遗产,所有坚持文化操守的人都值得被铭记。点出文物背后更重要的精神价值。
全诗把书法墨迹作为媒介,既赞美艺术成就,又探讨历史人物的政治选择,最终落在文化传承的永恒意义上。用"铜盘""玉马"等具体文物作比喻,让抽象的情怀变得可感,展现了文人"睹物思人"的典型情感模式。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为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