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大夫吴人到官之数月凿池引泉植芙蕖大变晋俗遂忘江湖之想作诗寄题芙蓉亭

先生腹有五车书,宜著天禄与石渠。
一日不可食无鱼,何不置之于江湖。
迩来得邑古塞隅,饮酪披毳如羌胡。
汾水浊恶山童枯,不知先生何为娱。
忽然寄诗遣长须,报我县圃开榛芜。
昔为沮洳今可潴,下灌粳稻池之馀。
清流映带红芙蕖,炯然不染先生如。
簿书扰扰徒喧呼,不妨行吟学三闾。
吏民已化愚溪愚,能和紫芝于蔿于。
教条自简俗自纾,三尺不犯鞭与蒲。
愿君越吟小踟蹰,晋楚未觉肝胆殊。
长短莫较鹤与凫,弹铗且缓归来乎。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吴人的官员,刚到山西某地任职不久,就干了一件改变当地风俗的大事——挖池塘引泉水,种荷花。诗人用幽默又充满敬佩的语气,描述了这位"书呆子官员"的有趣故事。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开头先说这位吴先生学问大得能装满五辆车(夸张说法),本该在皇家图书馆工作,却有个怪癖——一天不吃鱼就难受。诗人开玩笑说:你这么爱吃鱼,干嘛不去江南水乡当官呢?

2. 接着描写山西的艰苦环境:这里的人喝羊奶穿毛皮像少数民族,汾河水浑浊,山也光秃秃的。但这位官员硬是在这种地方造出了江南风光——挖池塘种荷花,还能灌溉稻田。清澈的水映着红荷花,就像他本人一样高洁。

3. 最后夸他的治理才能:虽然每天要处理公文,但有空就学屈原吟诗作赋。他用简单宽松的政策管理百姓,连刑具都闲置不用。诗人最后劝他:别总想着回江南啦,在这里也能过得很快活,就像鹤和野鸭各有各的活法,不必比较长短。

这首诗妙在: - 用吃鱼这种生活小事开篇,让严肃的官员形象变得亲切 - 对比山西的荒凉与新建的荷塘,突出官员的创造力和情怀 - 最后用"鹤与野鸭"的比喻,表达"因地制宜"的处世智慧 - 通篇带着朋友间的调侃语气,却饱含对清官能吏的赞赏

本质上是在说:真正的好官,走到哪儿都能因地制宜改善民生,用文化修养提升当地品味,而不只是机械地执行公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