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感怀寄庞几先
霜风卷地号,达晓不成雨。
游云乍蔽亏,朝日翳复吐。
衢梁三日行,去往迷处所。
茅檐得小休,蔬饭不能举。
所嗟兵火馀,白骨莽无主。
邻邦岁又恶,贾饭逐婺女。
遏籴彼何忍,楚越视心膂。
况欲贼取之,不救沟壑苦。
生逢尧舜代,短袖不容舞。
空馀卫物心,持此欲谁语。
故人幕中杰,筹画多所补。
朝誉竞推先,丘壑终自许。
平生陈琳檄,解使头风愈。
容我七子间,泛爱果轻与。
此生听造物,未能狙公芧。
牧羊或可息,抱关亦易处。
要以一溉勤,聊润汉阴圃。
游云乍蔽亏,朝日翳复吐。
衢梁三日行,去往迷处所。
茅檐得小休,蔬饭不能举。
所嗟兵火馀,白骨莽无主。
邻邦岁又恶,贾饭逐婺女。
遏籴彼何忍,楚越视心膂。
况欲贼取之,不救沟壑苦。
生逢尧舜代,短袖不容舞。
空馀卫物心,持此欲谁语。
故人幕中杰,筹画多所补。
朝誉竞推先,丘壑终自许。
平生陈琳檄,解使头风愈。
容我七子间,泛爱果轻与。
此生听造物,未能狙公芧。
牧羊或可息,抱关亦易处。
要以一溉勤,聊润汉阴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在战乱年代写下的感怀之作,通过旅途见闻揭露社会苦难,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坚守。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旅途见闻(前12句) 诗人描写了在衢州道中的经历:寒风呼啸整夜却不下雨,乌云忽聚忽散,太阳时隐时现。赶路三天仍迷失方向,只能在茅屋休息,连粗茶淡饭都难以下咽。最痛心的是战乱后的惨状——遍地无人收殓的白骨,邻省又逢灾年,饥民被迫逃荒("婺女"指浙江金华一带)。而官府不仅不救灾,反而禁止粮食流通("遏籴"),像对待仇敌般冷漠。
2. 自我感慨(中间10句) 诗人感叹生逢乱世(反用"尧舜代"讽刺现实),像穿着短袖无法舒展才华。虽有救国之心("卫物心"),却无人理解。转而称赞老友庞几先("故人幕中杰")的才能,说他像三国陈琳能写治病檄文般能干,但最终选择归隐山林。
3. 人生态度(最后6句) 诗人自比被随意摆弄的猴子("狙公芧"典故),说做个牧羊人或守门小吏也能接受。但始终保持着"汉阴老农"(典故)般的坚持——即使只能用一瓢水浇地,也要滋润自己的菜园,隐喻在乱世中坚守本心。
诗中亮点: - "白骨莽无主"等句真实记录战乱惨状,堪比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批判力度 - 用"短袖舞""狙公芧"等生动比喻表达怀才不遇 - 结尾"一溉勤"展现知识分子在逆境中的精神坚守
整体而言,这首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既记录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又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苦闷与操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