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龙寺(题拟)

昨度匡山下,春莺晓弄稀。
今来湓水曲,秋雁晚行飞。
国有文皇召,人惭谪传归。
回行过梵塔,历览遍吴畿。
杏树栽时久,莲花刻处微。
南溪雨飒飒,东岘日辉辉。
瀑溜天童捧,香炉法众围。
烟云随道路,莺鹤远骖騑。
远上灵仪肃,生公谈柄挥。
一兹观佛影,暂欲罢朝衣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匡山到湓水的旅程,以及他在太平兴龙寺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诗人回忆了春天在匡山下听到春莺的鸣叫,而现在秋天来到湓水,看到大雁南飞,季节的变迁让他感慨时光的流逝。

诗中提到“国有文皇召”,暗示了诗人曾被皇帝召见,但他却感到惭愧,认为自己像被贬谪一样回到了这里。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皇恩的感激,也有对自己境遇的无奈。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他在太平兴龙寺的所见。他穿过梵塔,游览了吴地的边界,看到了古老的杏树和雕刻精细的莲花。南溪的雨声和东岘的阳光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氛围。瀑布的声音仿佛是天上的童子在捧水,香炉周围是虔诚的信徒,烟云缭绕,莺鹤飞翔,整个场景充满了宗教的庄严与自然的美妙。

最后,诗人提到“远上灵仪肃,生公谈柄挥”,形容寺庙的神圣氛围和僧人的讲经说法。诗人在佛像前驻足,产生了暂时放下世俗事务的念头。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以及在寺庙中寻求心灵安宁的愿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寺庙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皇恩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佛教的向往和心灵的追求。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细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波澜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