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离骚芳草遍,召南治世梅先见。
皎如佩玉上清来,不敢班渠国风变。

现代解析

好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分析这首诗。

这首诗提到了屈原、召南、梅、佩玉和上清等词汇,让我们来逐一解读。

首先,诗中的“屈原离骚芳草遍”,这里提到了屈原和他的作品《离骚》。屈原是古代的伟大诗人,他的《离骚》充满了对理想和正义的追求。芳草遍则意味着他的诗歌像芳草一样,遍布四方,流传至今。

接着,“召南治世梅先见”,召南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可能用来指代一种理想的社会环境。梅先见则意味着在理想的治世中,梅花是最先绽放的,象征着美好和正义最先展现给世人。

然后,“皎如佩玉上清来”,“皎”意为明亮,像玉佩那样纯洁无瑕的光芒从上清(指天堂或仙境)传来。这可以理解为诗人的理想人格和追求像玉佩一样纯洁,来源于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最后,“不敢班渠国风变”,这里的“班渠”可能指某种变革或转变,“国风变”可以理解为国家的风气或风尚有所变化。诗人表示自己不敢轻易推动变革,可能是因为对变革的不确定性持有谨慎态度。

整体来说,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赞美屈原的诗歌精神,希望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像玉佩一样纯洁无瑕。同时,他对社会的变革持有谨慎态度,希望美好和正义能在理想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展现。这种情感表达深邃而富有哲理,让人读后产生思考和共鸣。

谌祜

谌祜(一二一三~一二九八),字自求,号桂舟,又号服耕子,南丰(今属江西)人。布衣终身。元大德二年卒,年八十六。有《桂舟歌咏》等,已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