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茅庵,隐藏在竹林深处,远离尘嚣,给人一种超脱俗世的感觉。接下来,我来帮你逐句分析这首诗词的精髓和魅力:
1. 深深竹林下,圆庵最幽僻:诗人选择了一个幽静的竹林深处,建立了这座活泼的小亭子。这里的“深深”和“幽僻”强调了这个地方的宁静与僻静,让人感到这里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和喧嚣,给人一种清静脱俗的感觉。
2. 高怀本恬旷,野趣助间适:这里的“高怀”指的是诗人高尚的胸怀,给人一种豁达、淡泊的感觉。“恬旷”这两字则描绘了诗人内心宁静而开阔的状态。而“野趣助间适”则进一步说明,这里的自然环境和野趣帮助诗人更加怡然自得,使他的心灵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安顿与满足。
3. 众人奔名徙,浮世萦物役:这里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于世俗名利的追求以及浮华尘世中的忙碌与紧张。人们为了追求名声和地位不断奔波忙碌,被物质和责任所束缚,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去享受宁静的自然和心灵的宁静。
4. 岂知庵中乐,道胜心自逸: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提出了一种反问,强调那些忙碌于名利场中的人不会懂得这里的乐趣。然而,正是因为这里的追求超越了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更加内在的精神追求,所以能让人的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和自由,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远离尘嚣、心灵得以净化的隐居之地,传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杜敏求
(1039—1101)宋眉州青神人,字趣翁,一字拙翁。七岁能诗,有“农夫苦相问,燮理是何人”之句。仁宗嘉祐六年进士。授简州司理参军。历知什邡县,除成都府教授、太学博士,官终潼州府路提点刑狱。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