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夜的景色和感受,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
首句“一雨秋能好”,说明秋天的一场秋雨让环境变得更好了,这里的“好”指的是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次句“连宵月迥明”,意思是整晚都是明亮的月光,表明这是一个没有云遮月,月色皎洁的夜晚。
接着,“百年今夕话,万里去年情”,这里的“百年”和“万里”都是夸张的手法,表示时间长和空间广,意味着有很多关于过去的回忆和现在的对话,暗示着作者在思考过去和现在的情感纽带。
后两句“水满天相荡,山空人独行”,描绘了水面如天般广阔,山空荡漾着人的身影,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孤独时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最后一句“蝉声发奇思,携酒未须倾”,意思是秋日蝉鸣引发奇思妙想,带酒前来却无需畅饮,说明作者对自然的感悟是深邃的,而饮酒仅仅是点缀,真正的享受在于心灵的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在心灵深处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