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面对古代石刻时的感慨,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自谦之情。
前两句"清献濂溪二老仙,风流俯仰一时贤"说的是两位古代贤人("清献"指赵抃,"濂溪"指周敦颐),他们像仙人一样超脱,风度翩翩,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这里用"仙"字形容,突出了他们的高洁品格。
后两句"摩挲石刻追前躅,坡叟遗文媿续镌"写作者抚摸石刻、追寻先贤足迹时的心情。"坡叟"指苏东坡,作者说自己续刻的文字在东坡遗作面前感到惭愧。一个"媿"(愧)字,既表现了作者对前辈的尊敬,也透露出一种"不敢相比"的谦逊态度。
全诗通过"石刻"这个媒介,将古今联系起来。作者在触摸石刻时,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既仰慕古人的成就,又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见贤思齐"的向上精神,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胡榘
胡榘(1164-1224),江西庐陵人,宋抗金名臣胡铨之孙。淳熙十四年(1187),24岁的胡榘以监庆元比较务摄任(暂代)象山县令,监比较务是州衙监管各县酒务(当时酒类属国家专买)的职事官员。淳熙十五年,李孟传就任象山令,胡榘去职。可就在十四年秋,胡榘到象邑之西山(西谷)赏丹桂,赞叹之余,引发诗兴,写了一首《咏丹桂》,在宽阔的联想和想像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丹桂的风采。“象山县令诗咏象山花”成了一时传闻,此诗也不胫而走,被广泛传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