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战心慌

出自 明代 汪廷讷 《种玉记·赴约》

释义:同'胆战心惊',见“心惊胆战”。[近]心惊肉跳。

现代解析

“胆战心慌”这个成语,字面意思就是“胆子发抖,心里发慌”,形容人害怕到极点的样子。我们可以拆开来看:

1. 画面感极强
“胆战”不是真的胆子在抖,而是用夸张手法表现身体因恐惧不受控制的状态,比如突然看到蛇时浑身一哆嗦;“心慌”则是心里乱跳、脑子发懵的感觉,像考试时突然发现漏复习了一整章。两个词叠加,把从身体到心理的恐惧全囊括了。

2. 为什么用“胆”和“心”?
古人认为胆主勇气(常说“胆大包天”),心管情绪(比如“心花怒放”)。这两个器官“罢工”,意味着人彻底被恐惧支配——就像恐怖片里主角既想逃跑又腿软,完全丧失冷静。

3. 和相似成语的区别
- “提心吊胆”是持续性的担心(比如等体检报告);
- “胆战心慌”强调突发性恐惧(比如走夜路突然被人拍肩膀)。
后者冲击力更强,往往伴随瞬间的生理反应(冒冷汗、喘不过气)。

实际运用场景
比如描述一个人第一次走玻璃栈道:“他刚踩上去就胆战心慌,两腿像煮软的面条,死死抓着栏杆不敢睁眼。”——短短四个字,胜过直接说“非常害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