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理所当然”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按道理就应该这样”,用来形容某件事符合常理或逻辑,让人觉得本该如此,无需怀疑。
它的精髓在于表达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比如太阳每天升起、父母爱护孩子、努力会有回报——这些事我们觉得“就该这样”,甚至不会多想为什么。成语背后藏着人们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朴素信任:事物之间有因果,社会有共同认可的规则。
但有趣的是,这种“当然”其实带着主观色彩。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对“理”的理解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古代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理所当然,今天看来就荒谬。成语提醒我们:所谓“当然”并非绝对真理,而是多数人当下认同的共识。
用这个词时,往往带着两种微妙情绪:一是对符合预期之事的坦然(“他帮你是理所当然”显得理直气壮);二是对违背常理之事的惊讶(“这居然不是理所当然?”)。四字之中,既有对秩序的认同,也暗含对“异常”的警觉。
王通
(584—617)绛州龙门人,字仲淹。幼好学。仕隋为蜀郡司户书佐。文帝仁寿间至长安上太平十二策。后知所谋不被用,乃归河汾间以教授为业,受业者以千数,时称“河汾门下”。薛收、房乔、李靖、魏徵等皆从受王佐之道。尝仿《春秋》作《元经》(一作《六经》),又著《中说》(一称《文中子》)。其言论不为儒者所称,惟《中说》留于后世。卒,门人私谥“文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