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柳残花

出自 元代 王实甫 《西厢记》

释义:见“残花败柳”,凋落的花朵,枯槁的柳树。多比喻生活败坏或被蹂躏的女子。也作“败柳残花”。

现代解析

“败柳残花”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凋零的柳枝和衰败的花朵,用来比喻青春逝去、容颜衰老的人,尤其多指女性。它背后藏着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美好事物逐渐消逝的惋惜。

这个成语的画面感很强——想象春天过后,柳条不再柔嫩低垂,花朵褪去鲜艳、零落成泥,原本生机勃勃的景象变得萧条。人们常用它感叹年华老去,或者暗指曾经风光的人失去往日光彩。比如:“她曾是红极一时的明星,如今无人问津,成了别人口中的败柳残花。” 这里既有对衰老的客观描述,也隐含着对命运无常的唏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有时会带有贬义或轻蔑色彩,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它的魅力在于用简单的自然景象,道出了人类共通的脆弱感——再美的青春与繁荣,终将面对时间的冲刷。

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0